我的女儿语言发育迟缓,你们却一直安慰我“贵人语迟”
这是一个女儿语言发育迟缓妈妈的真实故事。
1
在儿童医院保健科专家门诊外面等候叫号时,女儿在我怀里安静地玩着手机游戏,身边是刷着手机的先生。而我心里,则反复倒带播放着十来天前班主任和我说的话。
“宝宝不会和别的孩子讲话,同学和她说话也不搭理,提问其他小朋友都很积极,她都一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样子;有时候明明很开心,也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词语,很少听到长句子,就算有说,也感觉语调特别生硬。”
“保健老师经常过来检查,说这个宝宝是不是缺了什么元素呀,你要不带她去医院验个血,好好检查一下,记得要预约专家的号,然后把单子给保健老师过目就好了。”
我笑着满口答应了,心中却苦涩无比,老师不过是在婉转地表达一个意思:孩子有问题,你们必须重视了。
当天电话预约就诊日期后,我开始陷入恐慌,想到了很多可能性: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,诊出有器质性问题,被医生判定为其他问题……最严重的后果,就是孩子被确诊后,很可能就要被强制转到特殊教育机构里去。
等待就诊的半个月里,我和先生都食不知味,焦虑不堪。
过去那些安慰我们孩子不过是“贵人语迟”、“戴震难师”、“长大就自然好了”、“XX孩子开口晚,后来还不是变成话痨”的事例,在残酷的现实问题面前,统统失去了作用。
多少次看着别的孩子絮絮叨叨和自己的妈妈交流,羡慕不已;多少次我看着朋友圈里,那些记录和自己宝宝有趣对话的朋友,心酸点赞;我甚至觉得,那些说被宝宝话痨烦得不行的妈妈,都带着一种炫耀意味……
2
主任医师发现四岁的女儿,只会回答一些简单封闭型问题,仔细问过我孕期以及分娩情况,孩子病史,行为习惯后,下了一个诊断——预诊为自闭症,需要做一系列的测试及检查后再给出具体治疗方案。
我和先生同时眼前一黑,足足有十几秒钟说不出话。我抱紧孩子,心中酸痛,泪流满面。
(女儿的诊断卡至今还留着……)
万幸的是,在长达半个多月陆续的各项测试里,除了韦氏测试因为需要语言回答而无法进行,智力测试正常,脑地形图脑回流图正常,微量元素正常,体检正常……每次拿到一个正常的检验报告,就排除了一个可能性,也因此多了一份欢喜。
最后,医生、心理咨询师以及我心理学博士的朋友,一致指出了女儿这种现状的最大原因:从宝宝出生到三岁前,语言发育敏感期没有得到足够刺激。我们又太过依赖电子产品,从而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,递进为回避型的社交障碍,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各种语言刺激来矫正。
这就意味着,所有我和先生过去欠下女儿的陪伴和引导,都在现在需要加倍弥补,而且还必须接受事倍功半的后果。
后知后觉的我,翻阅了很多资料,才知道语言发育迟缓甚至是语言障碍,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大。说话交流,对于正常人来说就像呼吸吃饭喝水那样简单,可对于一个语言障碍的孩子,不能顺利地说话交流,那种感觉就像鱼缸里的鱼,想说的很多,一开口就化成一串省略号,最后都默默地留在心里。
根据新华医院发表在《中国儿童保健杂志》上的一份报告显示,我国3~6岁儿童的言语障碍发病率至少在4%-6%之间。
根据预估,未来几年内中国言语障碍儿童的数量或将倍增。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,很大程度将影响孩子以后的阅读和书写,影响孩子与同伴的交流和互动、造成缺乏自信、情绪障碍等问题。
问题在于,关于宝宝说话迟缓的问题,很多家长和长辈,还停留在认为“贵人语迟”的观念里,也用这个说法去安抚身边那些担忧自己孩子的父母!可如果不警惕上心,孩子的语言开发晚了,或者真的有问题没有察觉,过了黄金矫正期,可就没有后悔药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