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引导小孩主动表达,方法很重要
有一位家长跟我分享他教孩子的一些困难,爸爸说:“这个孩子一定要你问他话他才回答,你不问他他都不讲话,我该如何教他主动一点?”我们在医院也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,很多家长没有办法也只能找医生,而很多医生的回答总是说多跟小孩沟通就可以了。真的是这样吗?
从行为分析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:
操作制约(Operant Conditioning)的基本架构
刺激 -> 反应 -> 后果
刺激会诱发反应,反应之后会得到一个后果,后果会影响反应下次在相似刺激下出现的可能性。
以孩子被动回应家长为例,刺激就是爸爸的口语提问+特定事物如:爸爸问:“这是什麽?”(并指向一颗苹果),孩子在接收到爸爸的提问之后回答:“苹果”,这是孩子的反应,而孩子在反应之后爸爸拍拍孩子的肩膀并称赞孩子好棒,给予一个正增强来做为后果,而这个正增强鼓励了什麽反应?就是当爸爸问问题时孩子回应问题,所以当爸爸不问他,他就没有反应,爸爸所希望的不是这样的表现,而是不需要提问,孩子就能够说一些什麽东西出来。
回到操作制约的基本架构
刺激 -> 反应 -> 后果
孩子的主动表达是基本架构中的反应,那刺激会是什麽,总需有一些刺激来诱发反应的出现,所谓的主动基本上就是刺激不是由他人直接提供的,因此,刺激的安排就显得格外的重要,在语言的教学中,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主动去命名(或是所谓的分享)在环境中所观察到的人、事、物时,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,就不应给予过多的口语刺激。如:这是什麽?你看到什麽?你说说看啊?应将口语刺激转换为其他的刺激型态如:视觉刺激、触觉刺激或是其他感官刺激,有点复杂是吧,我们举个例子:
如果你在街上遇到Lady Gaga,你很有可能会打电话跟你的朋友分享:我刚刚看到Lady Gaga喔,这时候你的反应就是一种命名(也是一种分享),而此时的刺激是一种视觉刺激,就是你看到Lady Gaga,而不需要任何人问你问题。
这个范例给予我们一个想法,就是当我们在教导孩子命名时,可以将口语刺激退除,仅给予视觉刺激或其他感官刺激,然后鼓励孩子在仅有视觉刺激下命名该样物品,
如:呈现苹果在孩子面前(不任何说话),孩子如果能主动命名“苹果”,则给予极大的鼓励与称赞,另外一个例子:我们左右脚穿不同的鞋子(一种视觉刺激),孩子看到就说穿错了,这样来练习孩子主动表达,如果孩子无法观察到其中的差异,那重点就不是语言方面的教学了,而是教导孩子如何去看刺激。
水果的P字咬牙胶
很多口肌训练工具的颜色和味道上的设计就是按这种方法,如水果的P字咬牙胶、果味压舌板、失用症治疗工具等,都是为了提高小孩的多方面认识,并吸引小孩的治疗。
总结:
1、双向互动,少用单向沟通,如手机、IPAD等工具;
2、多感官刺激引导言语,如视觉、触觉、听觉等;
3、引导提示结果训练,如关键词引导、动作引导等